培训课堂上,每每介绍到本人持有 26 张国际资质证书时,总会迎来学员们一片惊叹声。个别学员就会在课间休息时过来咨询:“老师,您那 26 张证书都是什么?我是自费,下一步应该考哪张证书?”我说:“你先别着急,等下了课我们单独聊聊。”
个人考证是个典型的复杂场景,包括考证目的、难度、时间和费用投入、行业潜力、专业发展趋势以及个人年龄等多个背景因素
课程一结束,我们面对面坐下来。“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先问你几个问题好吗?” 这是我的标准套路。
第一个问题 “你考证的目的是什么?” 多数人的回答比较相似,就是为了给自己增加职场竞争砝码,创造更多机会,或公司内,或市场上。
第二个问题 “如何衡量这一目的的达成,即可衡量的预期结果是什么?” 尽管大家的回答会有差别,但基本集中在公司内部加薪升职,或找到新的工作。也就是从投资有了财务回报来衡量。
从初心意图变到可衡量的结果指标(What)
第三个问题 “你预期的投资回报周期是多久?或第一次的回报是什么时候?” 问到这个问题,多数人就基本上不太确定了。他们的回答常常是拍脑袋的两年之内。
然后下一个问题 “你期望的财务回报,最可能的买单者是谁?” 面对这个问题,基本上学员都沉默了。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引导一下,是现在的雇主、新的雇主,还是其他人?换个角度,如果你是他们,你会为此买单么?
时间视角(When)——目标何时达成;目标对象(Who)——谁是将来最可能的买单者。只有细致考虑这些未来场景,你才能准确评估预期结果能否达成
几个问题问下来,学员的困扰就不在要考哪张证书了,而是希望自己先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考证的目的。有一些学员第二天就把上面的问题真的想清楚了。
那我们就继续聊,如何选择该考哪些资质证书的方法。
分享一下我的实际做法。由于我的职业是讲师和顾问,所以可选择的考证方向和种类相当多。首先,我会尽可能罗列出市场上与我工作关联度较大的资质证书,并把它们按证书产品成熟度vs国内市场需求成熟度两个维度的2x2矩阵分类(Filter)。参照图A-1,考虑证书的回报周期、投资回报率以及失败风险三方面。按箭头方向,一般来说,新产品+新市场三方面都比较高,现有的证书+公认的市场往往已成为行业进入的基本配置。
分好类后,按照投资回报快的决策标准,用MoSCoW模型分级排序(Focus),当然这里面有个产品组合致胜的考虑。请大家注意,如果是自费,我会用投资回报快而不是成本高低为标准。但如果是公费选择,我会用能付出的最高费用标准来排序,哪怕是与雇主签赔偿合同也从不犹豫,一方面是投资回报考虑,另一方面也是货币贬值考虑。
另外,学员常常对自己该如何准备考试也比较困惑-究竟是证书导向还是掌握知识导向?其实这也不难,你只要再思考一下自己最初想要参加这个认证考试的目标,就能明白该如何行动了。
个人的做法是以用最低时间成本通过考试及格线为原则(当然讲师资格的及格要求通常会高一些)。同时,在固定的时间内最大可能掌握将来工作场景中最有用的知识而不是考试内容。也许你将来的工作场景是乙方的顾问或讲师角色,或者是甲方中的项目管理角色,那你自己要尽可能让所学知识与实际场景强关联起来。老师没有这方面的义务,毕竟他是为整个培训班学员服务的,他关注整体知识框架胜过个人个性需求。
做好这些思想准备,你就可以开始行动了。准备考试,我是以绝对 “断舍离” 的状态,在考前按需休假封闭3-5天冲刺。大多数时候,考试结果都很不错,但偶尔也有折了的情况,那就尽快(我偏向一周内)补考通过。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多累,我都会在考试结束后的当天,花一小时左右整理资料笔记。总结收获,要么变成将来可以直接使用的PPT,要么浓缩到一张便签纸上助于长期记忆。然后,再争取在一周内把它彻底内化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为一个语言学习者(相对于文字学习者),我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讲述给其他人听。
分步冲刺(Fix it)——事前充分准备,过程要断舍离专注目标,事后实时反思复盘
考证是一项有效的投资么?个人的经验:是,从2000年的第一张MCSE证书开始,十六年间共获得的26个国际认证资质,带给我的投资回报率肯定超过10倍以上。
小结
1. 考证,对于许多大学生,或职场人来说,既乐此不疲又痛苦不堪。有人提醒:“证书是为你的梦想服务,而它本身不是你的梦想。” 读过这个故事,你应该知道如何为梦想规划你的证书了。
2. 如何能提高考证投资的成功率?每个人的考证场景复杂程度不同,但有两个重要因素是共通的:有可衡量的阶段结果目标,即何时收回成本;有证书组合使用价值最大化的设计思维,即如何使用证书。